〈
分类列表
•••
导航:
蚌埠市2019年高二语文前半期开学考试免费试卷
>列表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四、写作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七句话,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________,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 ①⑦②③⑥④⑤ B. ①②③⑦④⑤⑥
C. ①⑦③②④⑤⑥ D. ⑦①②③⑥④⑤
查看答案
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
B. 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
C. 信末的祝福语,可用“雅训永存”“福禄双全”。
D. 署名下的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指出,各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继续保持增长,但参保职工人数负增长的省份已经出现。
B. 乌克兰、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四国领导人经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17个小时的紧张谈判,就解决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达成新明斯克协议。
C. 交通拥堵己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D.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位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礼会风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的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③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C. “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D.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E. “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 “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 “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 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 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 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4】【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
②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
③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⑥旅行是一种逃避。”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
⑦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晓,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⑧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大脏,知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摘自《雅舍小品》,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
B. 第④段提到”滑竿”“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之苦乐,双脚着她的旅行更有趣。
C.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
D.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
【2】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1
共
8
条数据